新能源碳中和培训总结(聊聊碳中和)
创始人
2024-01-03 02:53:23
0

什么是碳中和?

简单的说,人类以及人类的生产活动(小到个人,大到企业、国家)都会产生碳——没错,就是二氧化碳CO2,当然还有其他温室气体——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方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实现相对“零排放”。这就是碳中和。

为什么要实现碳中和?

因为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以及人类的生产活动产生这些碳排放,已经导致了地球变暖、极端气候频发——尤其是近几年。

以前媒体经常报道厄尔尼洛现象,最近几乎不怎么提了,因为这种极端的反常情况早已经司空见惯了——远的不说,就说最近美国得克萨斯州的罕见寒潮,这就是典型的例子。

说点题外话——

很搞笑的是,很多美国人尤其是底层民众居然认为地球变暖是fake news,得州的雪也是政府阴谋。可以看出,美国底层民众的科学素养是很低的,而美国的决策机构基本都是由精英把持。

二八分化在美国是非常严重的,2%的人掌握了80%的财富。这种分化又会代际遗传,这也是为什么这几年美国民粹越来越严重的根本原因。

中国现在其实也有向美国靠拢的迹象,社会阶层越来越固化。

安全起见,言归正传。

实现碳中和有哪些方法呢?

1、源头减量:通过限制如钢铁、电解铝、水泥等能耗大户的排放来实现源头减排

这实际上是新一轮的供给侧改革,会导致大批小企业倒掉,龙头则越来越强——这一过程中,会导致大宗商品的进一步上涨。

2、能源替代:以风电、储能、氢能、新能源汽车为代表

3、节能提效:工业节能、建筑节能

4、回收利用: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如废钢、电池回收、垃圾分类以及固废处理

5、工艺改造:主要集中在电池技术升级、智慧电网、分布式电源、特高压、能源互联网等

6、碳捕集:捕捉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并封存。这是一种成本比较高的做法。

看看光大研究所的“碳中和”路径总结图,更加清晰

最后援引光大证券的研究,大家可以详细了解其中涉及碳中和的上市公司:

注意,以上研究仅代表券商观点,可以参考,但实际操作需要自己深入研究。

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公共机构要为碳达峰碳中和作更大贡献

水要是生命之源的话,那碳就是生命之基了,我们是碳基生命,各种含碳的有机分子作为基础构成了我们的肉体。气态的二氧化碳是个大被子让我们地球妈妈有一个合适的气温,然而,现在被子太厚了。

碳惹谁了

地球每天都会接受太阳辐射的能量,地球的地表热了以后也会向外辐射能量(任何物体都向外辐射能量)。地球辐射出去的能量是长波,很容易被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这些带碳的气体也可以)吸收,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量刚好比较适中,这样我们的空气就是温暖且相对比较恒定的,不太高也不太低,这个气温人类刚好舒服。这个二氧化碳能温暖地球的效应就是温室效应,二氧化碳这些气体就是温室气体。

或许有人要问,为啥我们的运气那么好呢,地球和太阳距离适中,地球带磁场屏蔽宇宙射线,地球自转轴带个角度产生四季,地球空气中各种气体比例还刚好,随便差一项我们人类都有灭顶之灾,其实这也是幸存者偏差,如果不是这些条件都满足了,我们也没机会问这些问题,我们都是宇宙中的幸存者。

如果你把房子租给了一个不爱干净的人,家里卫生比较差,等你回到这个房子里,你发现家里有了一个蟑螂群,可能有一只蟑螂说为啥我们运气这么好呢,这里有吃的,有水,温度也合适,其实是刚好有这样的条件触发了这里生成了一个蟑螂群落,这群蟑螂只是这个房子的匆匆过客而已,智人虽说存在了几万年了,和宇宙一多百亿年比起来也是如同屋子里的一群蟑螂。

工业革命以后,人类开始大量烧煤了,又烧石油和天然气了,这些燃烧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最近几十年科学家就发愁这么多二氧化碳会不会导致地球气温升高,然后他们研究了一下,发现还真是升高了,而且速度很快,带来的结果会是灾难性的,于是气候问题就出现了。后来就是我们熟悉的各国的***聚在一起开会指定减少碳排放的协议,从京都议定书到巴黎协定。

还是有一些人反对减少碳排放的,质疑者分三种,第一种是压根没有全球变暖,第二种是地球变暖变冷是一直在进行的,地球有他自身的规律,人类活动几乎没有影响,我们属于庸人自扰,第三种是阴谋论,认为这是发达国家的阴谋,用来限制不发达国家发展的一种手段,毕竟,不排放碳就没法炼钢,不大炼钢铁怎么赶英超美。

这些质疑者还是少数的,第一种第二种基本被最近的科学研究和事实打脸了,至于第三种嘛,我们中国也不是不发达国家了,所以说呢,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对减碳是认真的。

这里要澄清一个概念,我们平时深恶痛绝的雾霾啊,PM2.5啊其实和温室气体没关系,欧美国家每天蓝天白云的,但他们排出的温室气体一点不比中国少,美国人均碳排放是中国的4倍,二氧化碳无色无味无毒,和大家平时感知的空气污染没什么关系。天然气燃烧只排放二氧化碳,但它算是清洁能源。

怎么中和

今年的两会报告提出到2030年,我国实现碳达峰,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碳达峰就是到2030年以后,我们国家碳排放就不增加了。碳中和就是到2060年,我们国家排放的碳和吸收的碳就要平衡,净碳排放是0。

其实已经有两个国家已经实现了碳中和,这两个国家一个是不丹,一个是苏里南,这两个国家一个在喜马拉雅山南麓,一个在南美亚马孙雨林边上,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没啥人,也没啥工业,而且都是森林,他们国家的森林吸收了他们国家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碳。

吸收碳就是气态的二氧化碳中的碳固化,这里的固化不是冻起来(如果以后有了黑 科技 可以低成本冻起来也可以),是变成碳的固态化合物,最简单的固碳技术就是植树,一棵树里面有至少三分之一都是碳元素,根据质量守恒,种一棵树可以固化不少的碳。植树固碳最大的问题是太慢,而且占地方,这就好像你家里面有装修污染,可以种绿植来吸收,但是你要是就靠它来吸收污染了,你一间屋子都放满了绿植可能都不够。固碳还可以使用化学的方法把碳固化,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这些方法肯定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树也是靠光合作用使用太阳能固碳的),而产生能量的过程同时也会产生碳排放,这样干不就成了制造一个在日光下可以使用太阳能充电的手电筒了嘛。光靠这些技术手段来固碳达到碳中和是不可能做到的。

要开源也要节流,要想做到碳中和,最主要的事情是要做到不要排放二氧化碳了,或者排放尽可能的少,但咱也不能像不丹和苏里南那样没有工业,要是所有国家都像这俩国家一样,那样咱们人类就喝西北风去了。碳排放最大的就是化石能源的使用,所谓的化石能源,古代动植物变成的尸体慢慢演化得来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目前大部分的能源获得方式还都是化石能源,人们在逐渐用没有碳排放的能源取代化石燃料。

机会在哪里

节能技术。 钢材水泥化工这些行业是耗能大户,又是基础性行业,只要有人类就不会消失,这些行业的耗能量巨大,如果把耗能减下来,就等于是减碳了,这些行业的设备供应商如果能提供节能技术,比如说热的循环再利用,那就会很有竞争力。

新能源。 主要是太阳能,风能。现在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技术都已经比较成熟了,而且之前一直说的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成本高的问题也在逐渐解决,目前风能和太阳能的每度电成本已经接近于火电了,但最大的问题就是说这俩发电都不稳定,风电没风时候就歇了,太阳能晚上和下雨天也没法发电,这样就需要储能技术。核能和水能对环境的潜在影响比较大,很多国家都限制它们的发展。

储能。 储能技术也是很早就有了,一个典型的方法就是抽水电站,这种电站有两个高低不一样大水池,如果把那个低的水池的水抽到高的水池中,就是实现了把电能储存成水的势能,然后反过来就可以用高的水池的水来冲发电机发电,这看起来好像有点原始,但确实是很多地方在用的储存电能的方法,这种方法两个很大的缺点就是第一是响应比较慢,不够灵活,第二是对地形和土地要求高,找两个大水池还高低不一样本来没那么容易。对于风能和太阳能这种不稳定的能源来说,最好的储能方式还是用动力电池,说白了就是在电网中放很多大的充电宝,电多了给它充电,点不够用它放电,现在动力电池的成本在逐渐降低,以后会有大量的太阳能或者风能配套储能的这种电厂。

电动 汽车 。 很多欧洲国家已经制定了停止销售燃油 汽车 的时间表,基本上都是在2030年左右。 汽车 的电气化和智能化已经是必然的,现在的问题是智能电动 汽车 蓬勃发展后已经产生巨大的泡沫,就像之前的文章说的,如果电动智能 汽车 不能突破车的边界,就算把丰田大众这些都搞倒闭了,他们也还是 汽车 而已,他们的市值还是有巨大的泡沫,迟早破。至少到目前为止,我们都看不到特斯拉或者蔚来的车的使用边界突破了车的边界,如果不能突破,他们最多是佳能取代柯达一样,而不是苹果取代诺基亚。

低碳畜牧业。 出乎好多人认知的是畜牧业也是碳排放很高的行业,特别是养牛,牛每天吃草,这些纤维不太好消化,于是牛就有了好几个胃来轮着咕噜咕噜消化这些草,牛叫反刍动物,他们的肚子就像一个大的沼气池,所以他们一天到晚的都在放屁或者打嗝,屁里面有大量的甲烷,而甲烷的是比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强30倍的气体,养猪的碳排放也比较大。这个领域的碳中和不太好办,毕竟人不能不吃肉,有这方面的研究是利用生物科学的方法让这些牲畜多长肉少放屁。

总结起来就是以后人类是要构建一个全电 社会 ,而且电的来源是非化石能源,而且是大家能够消费的起的非石化能源。

风险在哪里

碳中和是一个典型的重要不紧急问题,说是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推迟10年又能怎样呢,又不会马上就死。

说个题外话,看这个时间管理四象限表,其实衡量一个人一个企业甚至一个国家有没有大的前途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看他怎么处理重要不紧急问题,最难处理的就是重要不紧急问题。对于重要紧急问题,一个人不会处理可能活不到20岁,很少有这样的人;对于紧急不重要问题不会处理可能就是损失一个快递(典型紧急不重要场景:开会时候接到快递电话);对于不重要不紧急问题,怎么处理都无所谓。人和人的最大区别其实就是看怎么处理重要不紧急的问题,比如说好好学习争取考个好大学就是个典型的重要不紧急问题。回到碳中和这个话题,如果操之过急,则可能投资过热,最后一地鸡毛,如果患上了拖延症,各项措施不到位,则可能迟迟达不到目标,可能真的会有灭顶之灾。国家的政策制定者必须要很好的控制这个节奏。

另外一个问题是对大气的碳排放是一个典型的经济学上的公地悲剧,公地悲剧说的是如果一块草地没有主人,任由一些牧民过来放牧,大家都想多放点牧,最后的结果一定是草皮完全退化,对于公地,为了防止它退化,必须要有制度来管理。我们的大气也是这样,对每个国家都是公地,大家一起高高兴兴的制定了巴黎协定,相当于规定了每家只能养几头牛,然而国际间的条约是没有约束力的,懂王上台不久就退出了巴黎协定,自由的去放牧了,还好睡王上台后马上又加入了,要是一直是懂王这样,其他国家是跟还是不跟呢。

对于个人投资来说,减碳二十年前都开始都是热点了,相关的概念都已经炒了很久了,就拿太阳能发电来说,现在已经是第四波了,第一波是无锡尚德,破产了,第二波是江西赛维,破产了,还有赞助过世界杯的英利,破产了,第三波是汉能集团,破产了,现在是第四波,来自西安的企业隆基股份(这家企业老板性李,总部在西安,名字叫隆基,让人浮想联翩啊),这行都出了几个首富(首负)了。

气候变化是可以说人类第一次遇到的共同问题,之前的人类的大问题都是一拨人联合起来打另一拨人,总有赢的一拨人,这次是要么都赢要么都输。这次重大问题又叠加了能源革命,也是人类的一次重大机会。碳中和这个议题已经炒作很多年了,以前叫节能减排,现在换了个名字,叫碳中和,本质没变。这个议题虽然炒作了很多年,但这次应该是来真的了。

公共机构要为碳达峰碳中和作更大贡献

 实现公共机构整体碳达峰、局部碳中和的目标,要坚持辩证分析,在实现目标的正面条件上总结挖掘公共机构节能降碳工作的现状和优势,在反面条件上梳理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以下是我整理的公共机构要为碳达峰碳中和作更大贡献,欢迎大家学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在碳达峰、碳中和行动中,公共机构需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协同推进节能降耗和降碳减碳,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作出更大贡献。

 公共机构节能降碳的目标定位

 公共机构是指全部或者部分使用财政性资金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公共机构处于能源消费端,在碳达峰、碳中和行动中,一方面要推进自身领域节能降碳,整体上实现碳达峰、有条件的类型或单位实现碳中和;另一方面要利用自身优势,发挥好在系统性变革中的示范引领作用。

 公共机构碳排放总量大,是节能降碳的重要领域。目前,我国公共机构数量约158.6万家,2019年全国公共机构能源消费总量约1.8亿吨标准煤,约占全国总量48.6亿吨的3.7%。换算成碳排放量,约3.99亿吨,约占我国碳排放总量的3.5%。站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角度来看,我国公共机构节能降碳地位重要,意义非凡。

 公共机构辐射影响力强,是示范引领的重要动力。公共机构使用财政性资金,容易受到社会关注和舆论监督,在政策制定、执行和监督问责上,更具有示范引领作用。在碳达峰、碳中和行动中,党政机关既是能源消费者,又是节能减碳工作的决策者和管理者,从自身公信力和节能监管能力角度而言,也是社会关注的热点。我国专门将公共机构作为一个系统性的重点领域,持续深入推进节能降碳,这种模式、力度和成效都走在了世界前列。

 公共机构覆盖面广,是宣传推广的重要阵地。在推动全体人民意识转变和绿色生活方式转型方面,公共机构责任重大且潜力很大。公共机构涵盖党政机关、学校、医院、大型场馆等多种类型,覆盖面非常广,干部职工众多,是宣传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助推全社会绿色低碳生活方式转型的重要窗口。

 公共机构节能降碳的实践基础

 实现公共机构整体碳达峰、局部碳中和的目标,要坚持辩证分析,在实现目标的正面条件上总结挖掘公共机构节能降碳工作的现状和优势,在反面条件上梳理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党的十八大以来,公共机构节能减排从无到有、由浅入深,取得了积极进展,在能源利用效率、示范引领机制、制度标准体系、管理体制机制等四个方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公共机构开展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一是能源利用效率持续提升,为公共机构碳达峰奠定了基数优势。二是示范引领机制基本形成。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创建示范单位,及以节能宣传周为主阵地的宣教体系,引领绿色风尚,带动全社会节能减排工作。三是制度标准日益健全,治理体系逐步完善。四是管理机制持续优化,形成了上下协调、横向互动、共同推进的工作格局,治理能力显著提升。建立了省、市、县三级公共机构节能联络员、统计员制度。通过组织面授培训、远程网络培训等方式,十年来累计培训公共机构节能管理人员300余万人次。

 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以及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公共机构节能降碳工作将进入攻坚期和窗口期。在这一阶段,财政资金和社会资金将有更大的投入,制度和机制的优化将有更大的力度,在此背景下,公共机构要抓住机遇、攻坚克难,逐步解决上述问题,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深入开展。

 公共机构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举措

 公共机构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运用科学思维,坚持战略定力,集成系统合力,激发创新动力,强化法治效力。

 坚持战略定力,把握总体趋势和阶段目标。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要处理好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公共机构要科学分析研判公共机构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发展趋势,抓住关键期、窗口期,把握不同发展阶段的重点,确定相应的主要任务和推进措施。总体来说,公共机构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将经历三个重要阶段。第一阶段(2021?2025年),公共机构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1.89亿吨标准煤以内,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控制在4亿吨以内,力争实现碳达峰。第二阶段(2026?2030年),在实现碳达峰的基础上,并考虑到社会公众绿色低碳意识的提升,公共机构示范引领的潜力将得到更大释放。第三阶段(2031?2060年),随着节能改造、新能源替代等工作的深入推进,公共机构能源利用效率和结构将得到很大的优化,届时公共机构的主要任务将转化为推动局部碳中和目标实现,并着力扩大示范引领作用,推动绿色生活方式、生产方式转型,助力我国碳中和目标实现。

 集成系统合力,坚持两个协同推进策略。坚持系统观念,把节约能源资源放在首位,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在这一系统性变革中,公共机构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两个协同。一方面,坚持节能降碳和示范引领的协同推进。一是开展能效提升行动。推动公共机构节能降碳改造,全面推进新能源替代行动。二是开展绿色低碳引领行动。严格执行节能环保产品优先采购和强制采购制度,发挥好财政资金的杠杆带动作用;在有条件的公共机构开展试点,探索实现碳中和的模式和手段;推动公共机构以合适的方式参与碳排放权交易,营造自我约束、主动减排的良好氛围。强化宣传教育培训,积极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研究碳达峰、碳中和相关课程体系,通过网络教育、人事干部教育培训等方式,增强公共机构特别是党政机关干部职工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的理念和本领。积极与有关国际组织、国家和地区探索建立合作机制,吸收借鉴国外在碳达峰、碳中和方面的先进技术、经验、模式;宣传公共机构特别是党政机关领域推进节能降碳的力度、成效和经验。另一方面,要坚持分类指导与共创共建的协同推进。一是分类指导,精细化推进。分析不同地域、不同类型公共机构用能特点、排放结构,推进差异化的碳排放与碳减排相关标准与制度体系建设,因地施策开展降耗增效、新能源替代等工作。二是共创共建,协调推进。结合全国各区域公共机构节能推进的不平衡特点,发挥优势互补作用。推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区域公共机构节约能源资源工作协调发展,促进区域间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各地区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和能效领跑者作用,抓规范、建标准,带动本地区同类型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的整体提升。

 激发创新活力,积极运用新技术、新机制、新模式。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要强化科技和制度创新。公共机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要坚持创新驱动,激发创新活力,积极运用新技术、新机制、新模式。一是推广使用新产品新技术。总结梳理公共机构低碳和减排的措施和先进技术,形成一定时期内可推广、复制的减排技术和措施清单并发布实施。二是运用市场化机制。鼓励公共机构开展能源托管服务。开展区域公共机构(集中办公区或园区等)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替代项目试点、用能设备电气化改造类项目试点以及供能端与用能端相结合的综合服务模式项目试点,探索有效降低直接碳排放水平的有效模式。与金融机构共同研究绿色金融支持公共机构开展低碳转型升级的模式。三是探索碳普惠等新模式。试点推行绿色低碳出行、制止餐饮浪费等行动,探索完善对公共机构干部职工以及社会公众的消费偏好和消费倾向有引导和督促作用的制度机制和利益机制。

 强化法治效力,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公共机构要解决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困难,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就务必坚持法治思维,强化法治效力,着力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一是完善制度体系建设,强化公共机构节能降碳财政性资金支持制度保障,提升治理效能。二是针对市场机制运用中存在的障碍,完善财政支付等有关制度设计,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和节水管理等市场化机制,探索应用绿色信贷、绿色基金等绿色金融模式,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调动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机构节能。三是完善目标管理制度,深化公共机构能耗定额管理,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科学合理下达能耗指标。深入分析各地区公共机构实现碳达峰的基础和条件,科学研判未来碳排放总量发展变化新常态,合理确定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提出实现碳达峰目标的政策与行动路线图。四是完善监督考核制度。建立健全碳排放核算核查机制,扎实推动公共机构节能降碳取得实效。推动公共机构特别是高校、医院等重点排放单位碳排放纳入国家环保督查和精神文明创建考核评价体系。加大对重点用能单位和物业服务单位的监督指导力度,加强信息公开,接受社会监督。五是健全结果运用机制。持续推动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绩效考核,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实行?奖优惩劣?。探索实施公共机构节能约谈、通报等机制,着力提升节能降碳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

相关内容